Thursday, December 31, 2015

掉書袋 - 看台灣總統辯論會後有感

最近時事有感,來掉個書袋好了:
陳平是西漢開國的功臣之一,史記對陳平的描述是這樣的:
『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祕,世莫能聞也。』
『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
而『陳平奇計』印象中好像也是成語之一說明陳平這傢伙腦袋變通的快,常出出乎意料且大有果效的計謀。
如果你再看史記陳平如何離間項羽跟范增的記載,你一定會覺得更不可思議:
『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複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歸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幹,簡單一招就可以把項羽平常稱之為亞父的忠誠度就降到零了!?比呂布還神。
我直接引用李應元在楚亡對於這一段的描述,反正標題已經講了,通篇掉書袋:
『如果我們相信史記的記載,陳平所使用的反間計未免太低級而拙劣,這種小學生水平的伎倆,竟然能夠使項羽和范增內鬨分裂,也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明代學者陳懿點讀史記到這裡時說:對於陳平的這種伎倆,「楚國的使臣和項羽只要稍微想一下,都只會啞然失笑。」乾隆皇帝是久經戰陣和玩弄權數的高手,讀書到這裡禁不住莞爾一下說:「陳平的這種計謀,用來騙三歲小孩子也不會相信,史書卻推崇為奇計而傳之後世,可以一笑。」』
讀史的態度之一就是,歷史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演進,所有的動機原因人人之間的互動前因後果都是且應有脈絡可循的。史書文字的侷限在於太史公再怎麼厲害,也只能pick up一些經典的段落故事的表述,但是正確(常)的解讀的方式便是了解其中的context.
好了,掉書袋掉了這麼多,有沒有猜到我想講什麼?
如果一個人,想要做國家的領導人,即使是像台灣只有2300萬人的島國,一定也是長期的累積經營跟政治資產的累積,才會到現在的這一刻。怎麼會在全國人面前還試圖想要跟大家解釋他的參選只是因為一個阿罵,不僅試圖要跟大家解釋,還想讓大家相信? 我也只能用上面明朝學者跟乾隆皇帝的話來回應了。
洪秀柱跟累積好幾年才從民進黨拿到政治權力的蔡英文都是傻子嗎?你相信習近平是一時衝動所以才變成中國國家主席的嗎?
他的辯才台風我覺得比蔡英文好很多,但是再對照網路, 新聞context加這次的辯論,這傢伙的真誠度真的很有問題。泛藍朋友請三思。

No comments: